滿載興藝台北城

Taipei City~See The Beauty !

我們的夢想

結合臺北建城140週年的歷史文化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,將探訪臺北市歷史文化景點的成果,以創作繪畫與影像等形式分享,展現臺北的文化之美與永續理念,並號召更多人參與,讓更多人看到小學生的創意力量,實現公益行動的初衷。

一起來逐夢

團隊成員與創作景點

影片組

班級姓名創作景點
501李昊耘中正紀念堂
501林歆瑾自來水博物館
502王妍晴、朱柔瑾林安泰古厝
502黃子庭大稻埕
502程蕾安龍山寺
602李承佑臺北當代藝術博物館
603張又晞寶藏巖
501張宸僖剝皮寮老街
501夏愛琳、502張奕晨、503魏于晴臺北流行音樂中心
603林祖禕北投溫泉博物館
502王尹寧、夏學寧中山堂
501孫語瑄(自主響應,非成員)西門紅樓

繪畫組

班級姓名創作景點
404陳子珈西門紅樓
502沈若彤青田街
503林禹彤總統府
602吳采芯四四南村
504林良瑾國立歷史博物館
505虞絜安大稻埕霞海城隍廟

見證臺北城由西向東的發展軌跡

西區(萬華、大稻埕):歷史的起點

  • 西區是台北的發源地,城市發展由早期西側的舊城區,逐漸向東拓展,呈現出台北的歷史變遷與都市發展軌跡。
  • 萬華(艋舺):台北最早的發展區域,清代時期是台北重要的貿易港口,商業活動繁榮,龍山寺和剝皮寮老街見證了這段歷史。
  • 大稻埕:19世紀因茶葉與布匹貿易而興盛,大稻埕霞海城隍廟與現存的大稻埕街區反映了台北早期的商業繁華。
  • 北門是清代城門建築,建於1884年,是台北城的主要門戶,象徵了清朝時期的防禦與城市規劃。

中區(中正、中山):城市發展的核心

  • 中區是日治時期到民國初期城市現代化的核心,行政與文化建設集中的區域。
  • 總統府:日治時期台北城的規劃改以總督府(現總統府)為中心,逐漸拆除城牆,城市往四周擴張。
  • 台北賓館:這些建築反映了日治時期的殖民建設,成為台北現代化的象徵。
  • 林安泰古厝:保存清代的傳統建築,是中山區早期居民生活的縮影。

東區(信義、南港):現代化的象徵

  • 東區是台北現代都市化的結果,商業發達且文化創新,是現代台北的代表。
  • 四四南村:戰後國民政府來台,大量軍眷遷居於此,成為早期台北都市發展的住宅聚落。
  •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(南港):結合藝術與產業,象徵台北新時代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。

景點時間軸

清代

  • 林安泰古厝:18世紀,清代閩南式建築的代表。
  • 龍山寺:1738年(清雍正年間),艋舺移民的宗教中心。
  • 大稻埕:19世紀中葉,因茶葉貿易而繁榮。
  •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:1859年,見證大稻埕的宗教與商業文化。

日治時期

  • 西門紅樓:1908年,台灣最早的公營市場建築。
  • 自來水博物館:1908年,反映台北基礎設施的現代化。
  • 剝皮寮老街:1900年代初,保留清末至日治初期的街區建築。
  • 總統府:1919年,原為台灣總督府,殖民統治的行政中心。
  • 北投溫泉博物館:1913年,北投溫泉文化的象徵。
  • 臺北當代藝術博物館(原台北市政府大樓):1921年,日治時期重要的公共建築。

戰後時期

  • 寶藏巖:1940年代,非法聚落逐漸形成,後成為藝術村。
  • 四四南村:1950年代,國共內戰後形成的眷村文化聚落。
  • 國立歷史博物館:1955年,展示中國與台灣歷史文物的文化地標。
  • 中正紀念堂:1976年動工,1980年落成,紀念蔣中正的象徵性建築。

現代時期

  • 青田街:日治時期遺留下的日式建築,2000年代逐漸成為文青文化聚點。
  •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:2020年啟用,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重要基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