興光雲集會客室part3 –與汪郁潔編輯有約- 接續著與作家岑澎維有約、與編輯江乃欣有約兩場精彩的興光雲集會客室後,11月15日上午,本學期興光雲集會客室來到最終壓軸場,邀請到⼩⿆⽥出版社主編-汪郁潔編輯,和孩子們探討《回家》中的主題,並一起揭開書本設計的神秘面紗! 《回家》是六年級這學期的共讀書,這是《彼得與他的寶貝》暖心續作,一個苦澀與甜蜜交織的故事,一部關於珍惜與失落、成長與同理的重量級作品。六年級學生更延伸書中的主題深入探討,透過小論文海報製作,深究關注的主題。
認識書封結構,規劃一本書的門面 一開始,郁潔編輯先和學生從書的封面開始聊起,一本暢銷書籍除了要有能引起讀者共鳴的主題和內容外,優秀的封面作品對書本的銷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。接著,引領大家思考,關於書籍封面的設計,有哪些不可或缺的重點呢?學生們爭先恐後地舉手搶答,深怕錯過答題的機會,書名、圖片、書本重點、名人介紹……大家集思廣益、腦力激盪。
郁潔編輯說書籍封面設計代表了整本書的形象,書名、圖畫及文案,是三個第一時間抓住讀者眼球的重點,書的封面擔負起吸引讀者、暗示書籍內容、傳達風格與氣氛的功能,以藝術的形式幫助讀者理解書中的內容,增加了讀者的閱讀興趣。 創意設計,勾勒標題及書腰的不同層次 此外,書籍的設計是影響陌生讀者如何看待本書的第一個關卡。書名使用何種設計、封面配以什麼插圖、文案搭配的字體、書腰補充什麼資訊等,都構成讀者對書本的第一印象,魔鬼藏在細節裡,書封設計的每個步驟可都不能馬虎呢! 接著,郁潔編輯帶著大家進入書名的發想世界,原來要成就《回家》,書名的誕生可是下了不少功夫!從「我要帶你回家」、「彼得要回家」、「回家的旅程」,到最後定案「回家」,決定性的關鍵,在於「神秘感」,《回家》的名稱,使整本書籍更增添神祕的氛圍。期間更帶著同學們試著以編輯的眼光,一起回顧《回家》封面設計的細膩,好的插圖可以為書籍的封面增添很多亮點,讓封面更加生動,從封面鮮明、獨特的圖像營造氛圍與風格,原來編輯封面的過程關卡重重,卻也深具巧思,讓同學們開了眼界,更多學到了一項技能。
關於《回家》裡的傷痕與修復 在《回家》中,有許多看得見的傷口,像是戰後所帶來身體上的傷害以及環境的摧毀,但有更多的是看不見的傷口,是內心的壓迫、是心靈的恐懼,是埋藏心底的糾結……。郁潔編輯也詢問同學們是否有心理受傷的經驗?子翔說曾因為同學拿他的名字開玩笑而內心受傷;如喬也分享小組分組時因為沒有被同學選到而感到失落。廖老師更進一步詢問同學,在心裡受傷的過程中,是用什麼方式療癒或是遺忘傷痛呢?健廷表示他都用聽音樂或是算數學的方式來遺忘悲傷,因為專注在某件事情上,便會沖淡事情的所帶來的傷痛,也有同學分享他們會選擇和家人談談、傾吐心事或是到空曠的地方大叫,抒發內心的鬱悶。人的心是脆弱又充滿力量的,相信在自我療癒的過程中,內心又更充滿韌性。
從《回家》主題海報中,我看見…… 課堂中,閱作老師引導孩子們在閱讀完《回家》後,透過文本內容,學習反思書中的各項主題,進行深入探討並做研究,透過小論文海報製作,將自己關注的主題和大家分享。活動最後,我們各班邀請一位製作優良的學生,上台分享海報主題帶給他的感想及反思。
瑋宸探討地下水抽取過多所造成的影響;采芯探討親情,反思父母對子女的應盡義務有哪些;簡瑄以水汙染為主題,想了解台灣水汙染的頭號殺手是什麼;宸宇則是探討死刑是否應該存在;若彤則研究臺灣的入侵物種對原生種的影響有哪些;子綸想了解臺灣瀕臨絕種的動物有哪些。同學們上台清楚的說明及分享,讓今天的與編輯有約會場更增添濃濃的知識探究氣息,各班五位優良作品的學生,也一同到台上進行領獎,讓今日參與活動的同學充實心靈,滿載而歸。
郁潔編輯能夠藉由客觀角度判斷作品的好壞,同時懂得以專業編輯眼光找回遺失的讀者。最後也期勉大家「打開一本書,就是打開了一個世界」,期許大家都能多元的閱讀,翱翔在知識的書海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