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體素養做中學 新聞採訪寫作GO 與國語日報副總編輯郭玉慧有約

媒體素養做中學 新聞採訪寫作GO 與國語日報副總編輯有約

   國語日報副總編輯郭玉慧老師,於11月29日來到再興小學,和四、五年級小朋友分享新聞的編製過程,引導孩子從新聞產出的角度來學習如何思辨訊息內容,涵詠媒體素養。

  郭玉慧老師說好記者要具備觀察力和傾聽力,還要反應敏捷,一開始以快問快答遊戲測驗大家的「傾聽力」和「反應力」,熱絡的氣氛引發了學習動機。郭老師接著介紹《國語日報》是經過採訪會議先篩選分配新聞,記者採訪寫稿後,編輯會議再次審稿,將決定刊登的新聞編輯組版、校對檢查過後,才會正式製版印出。學生了解到正規的新聞是要經過審慎的層層把關,才會對外播送。

    副總編輯以問答和分析新聞的方式帶著大家認識新聞內涵:首先用「人、時、地、事」拼出句組,例如「郭玉慧老師傍晚時在校長室被狗追」、「張同學凌晨時在天花板搖呼拉圈」,由孩子判斷是不是「新聞」,引導孩子了解新聞的「特殊性」;接著以新聞六要素「Who、When、What、Where、Why、How」解讀實際新聞,熟悉新聞基本寫作方法;再閱讀「制服鬆綁 多數小學不強制穿裙」,分析新聞受訪者背景和正反意見,並提出「為什麼要訪問那麼多人?」、「受訪者是否適當?」等問題,一步步的帶著孩子了解一則好新聞應該要具備「平衡報導」和「公正客觀」二大要素;最後再閱讀特派小記者「午餐大發現」的採訪文章,找出內容是否符合上述二大要素。孩子們在循序漸進中,察覺鮮活的新聞並不只是使用5W1H描述,還要能以採訪來豐富內涵、引發讀者思考,更要能融括多元角色的意見,還要正反並陳,並且註明消息來源,而這也正是用來解讀新聞是否正確的判斷要素。

20191129_B__06.jpg (1354×903)

  問答過程中學生搶答踴躍,跟著副總編輯的提問一步步解讀新聞,在提問回答中表達個人的思辨歷程。誼璇說發布消息要像新聞一樣親自採訪和驗證來源,不能自己亂編,否則就會成為假新聞的製造者;穎澤說學到一則客觀的新聞中不能出現「我」,如果看到不實消息也會提醒父母留意;怡天說上完課後,閱讀新聞時會注意受訪者的身分是否多元,來判斷是否可信;柏安覺得郭老師用玩遊戲和新聞找碴的遊戲很有趣,也讓他更知道怎麼分辨主觀和客觀;鎧溱和玟潔了解到新聞的製作過程和記者的辛苦,要經過多人的努力,才能完成一篇報導;恩誠和憲誠想要撰寫闖關活動和園遊會的校慶新聞,將採訪顧攤同學、老師和參加家長的看法寫在新聞當中,展現校慶活動有趣和豐富的一面。

  編輯有約活動結束後,學生了解到面對眾多資訊時應該要保持警覺,要運用「好新聞」的嚴謹產出流程和寫作條件–「是否客觀公正、有沒有預存立場、事實意見是否分離、正面反面觀點有無平衡」來檢視;學生也會實際運用本次課程所學,進行新住民主題專訪和校慶新聞採訪報導,經由實作培養資訊思辨整合能力,深化媒體素養。隨著數位科技的進展,越來越多的兒童受到電子螢幕影響,孩子早就已經透過無所不在的網路,接受許多「成人化」的媒體資訊,在媒體環境的轉變下,我們希望能夠透過系列課程幫助孩子認識媒體、了解媒體,學會尊重與獨立思考,作個聰明的閱聽人。

 

活動花絮